中国经济报导:中国华电集团在2025年上半年投产的电力项目规模达1052万千瓦,其中新能源项目占据主导地位盈鑫惠,凸显其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。
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信息,这一投产规模中风光电项目占720万千瓦,占比约68.4%,其余为火电及其他类型项目。
截至上半年末,中国华电在运发电总装机突破2.5亿千瓦,境内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57.5%,较2024年同期的56.2%进一步增长,标志着其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。
项目构成与战略布局
新能源主导,风光储协同发展
风光电项目中,新疆天山北麓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外送基地、内蒙古通威风光电、西藏琼结风电(全球在建海拔最高的60兆瓦风电项目)等成为重点工程。
例如,西藏堆龙200MW光伏项目是当地最大的构网型储能电站,配套储能系统可提升电力稳定性。
此外,云南大理300MW/600MWh集中共享储能项目于5月全容量投产,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电网调节能力。
火电项目的调峰与配套作用
传统火电项目以“煤电+新能源”一体化模式推进,如新疆天山北麓首批百万千瓦煤电机组作为“沙戈荒”基地的配套调峰电源,既保障外送电力的稳定性,又通过灵活性改造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。
此类项目的投产符合国家“煤电与新能源优化组合”的政策导向。
盈鑫惠
区域分布与生态效益
西北与西南成为主战场
项目分布高度集中于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区:新疆、内蒙古、青海等地的“沙戈荒”基地贡献了主要增量,西藏、云南等高原地区则依托高海拔风电和光伏项目加速清洁能源开发。
例如,青海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(总投资800亿元、规划1924万千瓦)虽属在建项目,但已体现华电在大型外送基地的战略布局。
生态治理与能源开发结合
部分项目采用“光伏治沙”模式,如甘肃九墩滩光伏电站通过“板上发电、板间种植”将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%提升至70%,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西藏琼结风电项目在海拔5370米的山脊施工时,同步采取植被保护措施,体现央企社会责任。
技术突破与产业延伸
关键技术示范应用
华电在氢能、储能等领域取得进展:青海德令哈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实现商业化运营,成为高海拔地区绿氢制备的标杆;
新疆乌鲁木齐和喀什的100万千瓦/400万千瓦时储能项目采用构网型技术,提升电网稳定性。这些技术突破为未来“风光储氢”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。
国际合作与产业链拓展
华电同步推进哈萨克斯坦阿克套燃机、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光伏等国际项目,并在国内布局近30项绿氢氨醇项目,涵盖“制储输用”全产业链。
例如,内蒙古乌拉特前旗47万千瓦风光制氢项目计划年产氢1.81万吨,配套输氢管道接入区域氢能网络。
对比与行业影响
增长动能显著
尽管未披露2024年同期具体数据,但华电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增速领先行业:2023年风光装机较2022年增长近50%,2024年上半年风光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。
2025年上半年投产的720万千瓦风光电,进一步巩固其在央企中的新能源装机规模优势。
市场竞争力提升
截至2025年6月,华电风光电核准、在建容量位居行业前列,且通过设备集采(如2024年两次光伏组件招标合计26.6GW)降低成本。
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(57.5%)已超过国家能源集团(约55%)等竞争对手,成为绿色转型的标杆企业。这一系列动作表明,华电正以“大基地+多能互补”为核心策略盈鑫惠,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投资,加速从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,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提供重要支撑。
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